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4520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脂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方法 二维超声观察及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同时抽血检测血脂。结果 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血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Lp)]均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颈动脉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的血脂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血脂紊乱导致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 高龄患者 颈动脉斑块 血脂其它因素 相关性对比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5-0430-02

    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它可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也较多。有关形成机理,脂质代谢紊乱报道尤其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本组随机抽查了85例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查结果与血脂的检查结果,探讨和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的相关性。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1999年12月~2003年10月在我院的住院患者共85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6岁。男55例,女30例,其中高血压病24例,冠心病23例,糖尿病20例,脑梗塞8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

    1.2 方法 受检者均未服用降脂药,禁食12h取静脉血抗凝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 1 (apoA 1 )、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低密 度脂蛋白(LDL-C)。用磷钨镁沉淀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C)。

    采用ATC-HDL3000型全数字化多功能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L12~5MHz。超声探查时患者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头部稍高向非检查侧。依次检查右侧和左侧颈动脉。二维观察颈动脉管壁厚度,斑块大小、性质和部位。测定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mm时则为管壁增厚 [1]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学处理 各项指标以ˉx±s表示,用统计及相关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随机抽查85例患者,二维超声检查出颈动脉增厚22例(即颈动脉IMT>0.9mm),颈动脉斑块50例,颈动脉正常13例,血脂测值见表1。

    表1 85例血脂检测结果 (略)

    从表1可见颈动脉增厚组及斑块组血脂均正常。

    3 讨论

    很多资料报道,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主要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尤其与高TC、高LDL-C及低HDL-C密切相关。且LP(a)是颈动脉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2] 。但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当以上指标均正常的情况下,同样可发生颈动脉硬化及形成斑块。这就给我们提示出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不争的事实,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患有某种疾病都会导致血管壁的病理改变,是促发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直接因素。
, http://www.100md.com
    在我们随机抽查的85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和遗传因素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危险因素。虽然血脂各项指标正常但内在性老化可能与动脉硬化成因有关。据估计年龄在20~60岁之间,每克正常内膜组织能堆积25μmmol胆固醇,随着年龄增长,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也弥漫性地堆积在内膜,引起斑块形成,内膜增厚。

    另外,在我们抽查的病例中分别是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对动脉硬化的形成有独立的作用 [3] ,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长期缺氧,均可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主要的机理是近年提出的有关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学说、损伤学说 [4] 及动脉壁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 [5] 和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克隆学说)。无论高血压病、糖尿病或慢性支气管炎均可引起动脉受累,病变从内膜开始引起内膜的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受损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素和血栓素使血小板粘附其上,而严重受损的内皮细胞还会脱落,导致损伤,损伤部位内皮细胞丧失,导致内膜下组织暴露,血小板亦粘附其上,聚集于内膜形成附壁血栓,最终形成斑块。另外,血小板能释放出许多生长因子,它们进入动脉壁刺激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游移,结缔组织形成,最终形成斑块。同样机理,由于平滑肌细胞增生在动脉的某一部位,该部位能增生出许多同样的细胞,而该细胞则为许多细胞的始祖,就是常说的克隆学说,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3]
, 百拇医药
    从以上可以看出,除脂肪代谢紊乱以外,还有诸多因素可促使斑块的形成。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尤其高,为了提高诊断率,我们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脂质异常下,当脂质正常时,如果有以上这些促发因素,应想到该病的诊断,此时可结合颈动脉超声,因为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干扰小,加之高频探头的应用,超声更易获高质量声像图,诊断率高,亦为无创检查,病人易接受。

    另外,近年来也提出颈动脉斑块的降脂问题,但在脂质正常的情况下,出现颈动脉斑块是否有必要服用降脂药物,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邹艳华,弋晓华.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实用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6.

    2 蔡海江.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心肺血管病杂志,1999,18(1):1.

    3 哈里逊.哈里逊内科学.第十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5 陈琦玲.邓爱玲.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相关性探讨.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141.

    作者单位:330008南昌江西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